台北行天宮 1977 vs 2019
上圖由英國攝影家 Doris Shipway (1918-2014) 於1977年10月25日至27日在台灣旅遊期間,於台北市民權東路行天宮的對面往北拍攝,畫面左邊近松江路。當時適逢台灣光復節,因此路邊插著許多國旗。
下圖由張哲生於2019年3月12日在同地拍攝。
行天宮,又稱恩主公廟,主祀關聖帝君(關公)。行天宮是北台灣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,歷史最悠久的行天宮是北投分宮,次之是三峽分宮(行修宮),目前位於台北市民權東路與松江路口的本宮落成於1968年元月,為行天三宮裡最晚成立者(舊的台北本宮成立於1956年,位置在民權東路與林森北路口)。
行天宮是大台北地區關帝廟的代表,廟門設計上與文廟臺北市孔廟相同,大門均沒有門神,用欞星門108顆門釘代表108位神靈,即36天罡與72地煞。
1943年,郭得進(空真子師父)及師兄弟,於台北市永樂町(今迪化街)一處民宅三樓設立「行天堂」,恭奉關聖帝君。當年,黃欉(玄空師父)得三兄黃新火引介,遂與「行天堂」關聖帝君結緣。
1945年,三峽「白雞」、「海山」二坑煤礦附近瘧疾肆虐,居住於臺北縣樹林的基隆煤礦業主黃欉(玄空師父)為地方請命,遂得關聖帝君聖允,於辦公室闢一靜室,創設「行修堂」。不久,疫情趨緩,遠近信眾無不叩恩感謝。
1949年,因「行天堂」場地不是很理想,黃欉在臺北市九臺街(今林森北路、民權東路交叉口一帶)購入原為宮前町的小型民間信仰簡易齋教鸞堂及附設土地公廟。不久,該鸞堂即吸引不少香客前往參訪,並形成多達250戶住家的違章建築。
1956年,黃欉著手於北投(平埔族嗄嘮別舊址)、三峽兩地整建以祭祀關公為主的民間信仰廟宇。台北的行天宮落成後,由黃欉所主導興建的三座廟宇合稱為「行天三宮」,其中新建於台北市的行天宮稱為本宮,其餘兩間則為行天宮分宮。
1960年代初期,黃欉原本已有將齋教鸞堂原地擴建為廟宇的計畫,不過,該片佔地2,000坪的私人用地,在教育部開始推動九年國民教育後,被改劃為國民中學預定用地(現為台北市立新興國民中學)。經交涉後,台北市政府採取「以地易地」的方式,讓原地主黃欉以九台街(今林森北路、民權東路交叉口一帶)的私有地交換當時仍為瑠公圳末梢支流、沼澤的公有地。在取得位於西新庄子(現今民權東路、松江路口東北角)的建廟用地後,黃欉商請已有興建多處廟宇經驗的造廟匠師廖石成設計、施工,並於1968年元月順利完成台北本宮之建造。